(二)发展差距
“十二五”时期硕果累累、成绩斐然,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,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、信息技术的进步、群众日益成长的文化需求给图书馆发展带来巨大挑战,我区图书馆目前存在着运行经费不足、资源建设滞后、人才缺乏等问题,这些问题和困难制约了我区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,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。
1馆藏资源不够丰富,特别是数字资源的购买与建设滞后
近几年来,区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不足,特别是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不足。
2.图书馆数量少
黔江区目前只有1个公共图书馆,无法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。各乡镇街道基层群众来图书馆看书、借书、还书等存在诸多不便。
3.阅读推广力度不够
一是缺乏长效作用机制。区图书馆实施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举措,但多是短期性、节日性和运动型,缺乏科学发展和持续性的长效机制。二是特殊群体推广较少。目前的推广活动主要针对的是一般群体,留守老人、残障人士、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推广活动较少。
4.人才结构不合理
1. 信息时代的高度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不断提高,要求图书馆要有相关学科人才,特别是新兴学科(计算机、网络)等专业人才,现专业人才严重不足。
2.目前图书馆大学生职工在不断增加,但大多有“一专之长”,但无“多能之技”,图书馆亟需引进全面发展的人才。
二、指导思想
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,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和《全民阅读“十三五”时期发展规划》,坚持“传承文明、服务社会”的服务宗旨,秉承“公平、免费、无障碍”的办馆理念,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“公益性、基本性、均等性、便利性”的基本要求,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,努力推进图书馆工作实现新跨越,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。
三、主要目标
到2020年,图书馆基础设施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;文献资源建设,特别是数字资源建设更加丰富;全民阅读活动更加丰富;全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;文化人才建设取得新突破,基本建成渝东南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中心馆。
四、主要任务
(一)做好图书馆总分馆建设。在全区30个乡镇(街道)选址建设图书馆分馆,构建“区图书馆总馆——乡镇(街道)分馆”的服务网络,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。所有分馆(固定服务点)面向所有市民开放,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,借阅服务纳入图书馆一卡通系统,实行一卡通借阅,建立总馆与分馆之间互联互通、资源共享、通借通还的图书借阅机制。
(二)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。为突破图书馆现行服务时间、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限制,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全面推送到社区、街道,有效满足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,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,计划选址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,真正实现无人自助可借阅,24小时不打烊。提升手机图书馆服务功能,方便读者利用移动设备利用图书馆资源。
(三)多种途径丰富馆藏资源。通过购买、积极争取社会捐献等方式,结合本地实际需要、文献采访方针和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占比,增加馆藏图书数量,提高馆藏图书质量,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添砖添瓦;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联建,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。加强数字资源建设,适时调整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采购结构,在资源购置经费增长的前提下,逐步提高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资源购置总经费的比例。
(四)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技术应用。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基础,全力推进图书馆智能化建设,积极应用“互联网+”技术,购置智能终端,专设高清数字阅读体验区,整合了黔江区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、手机图书馆网页版、本馆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,全面提高图书馆应用新信息化技术的水平和能力。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,打造智慧图书馆体验馆。通过智慧图书馆体验馆,面向大众展示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,推动图书馆传统服务转型。
(五)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 建立全员培训的长效投入机制,结合事业发展要求,加强针对全馆职工的业务培训,着重加强图书馆专业、管理专业、计算机专业、外语专业、古籍整理专业、重点文化工程等重点业务培训,培养高素质的“复合型人才”;并鼓励和支持员工利用各种渠道参加各类学历教育。
(六)加强阅读推广,推进全民阅读。结合重要节日或社会热点,开展读书报告会、读书节、读书月等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,每年至少开展1次以上大型系列读书活动,积极营造全民阅读社会氛围。
(七)加强地方文献研究。
1.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努力建成各类型、多载体的地方文献系统,基本建成地方文献采购、征集、呈缴、交换、复制、数字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地方文献建设机制。
2.依托馆藏地方文献资源,积极开展地方文献的整理、挖掘、研究和开发,提高地方文献揭示的深度加强地方文献建设工作。通过采访、征集、复制、呈缴、赠送等各种途径,保证黔江区地方文献入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。继续推进黔江民族民间地方文献的数字转换工程,不断充实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建设;
地址: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职教基地(正舟大桥旁)
电话:023-79222438/79850325 邮编:409000
邮箱:cqqjtsg@126.com 微信公众号:qj79222438
读者卡办理:79850319 图书借还:79850339
黔江移动图书馆